摘要
下載 Docx
閱讀更多
孔子教學以「有教無類」著稱,培育了一群忠誠的弟子。在接下來的十四年裡,孔子和他的弟子周遊列國。他向各國諸侯獻策,擔任顧問,希望能找到一位能實行他仁德治國願景的人。有一天,楚國的宗室貴族葉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詢問孔子的品格。子路沉默不語。後來,孔子聽說之後,就回應說:「為什麼不這樣說呢?他說的是我這個人啊—我常常因專注學習而廢寢忘食,因追求真理而忘記憂愁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。」在那個動盪的時代,多數統治者更熱衷於權力和軍事征服,而非道德哲理。孔子和他的弟子處境艱辛,屢遭拒絕且面臨飢餓、危險和飽受屈辱。儘管如此,孔子從未失去信心,堅信他的哲理是恢復社會和諧的關鍵。他說:「只要有人願意任用我,一個月內就能見到成效,三年之內必定有所成就。」魯國的權臣季桓子曾與孔子意見不合,最終卻後悔曾經那般對待這位偉大的明師。他後來病倒臨終時,懊悔嘆息,坦言魯國曾經站在強盛的邊緣,卻因為他拒絕孔子,阻礙了魯國的興盛。季桓子意識到自己的大錯,他召來其子暨繼承者,季康子來到身邊。他語帶急切地囑咐說:「我即死,若必相魯,相魯,必召仲尼。」儘管畢生面對無數挑戰,孔子曾言:「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學而上達。知我者,其天乎!」相傳孔子在七十三歲時,他夢見自己坐在大殿堂兩楹(兩柱)之間受人祭奠饋食。七天之後,他安詳辭世。《史記》作者司馬遷對孔子深為敬仰。他觀察到孔子以其謙遜風範,備受尊崇逾十代之久。文人們一直尊孔子為德行與智慧的典範,奉其教誨為偉大明師的教理。在二○二一年一場會議中,我們摯愛的清海無上師(純素者)向我們開示:「你們要明白,孔子是一位學者、詩人。他的詩歌、散文都寫得很好,他在靈性上有很高的領悟。而他想做的就是幫助世人開悟,讓他們不再互相打仗,不再殺害動物(族人)或人類。那就是他的工作,他在那個時代的使命。」孔子的教理最終被編纂為《論語》,這部基礎文獻匯集了孔子的倫理、政治和道德觀點,為儒家思想的持續研究奠定了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