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下載 Docx
閱讀更多
「[…]他的父母對他說:『兒啊,人可以自由出家,但這對於不能治病的沙門[苦行僧]卻會帶來憂患。』他回答:『父親、母親啊,事情就是如此,誠如您們所言,但是誰來照顧森林中的眾生和飛鳥呢?如同野生動物獨自漫遊林間,我也將透過自制和苦行來修持正法。當一位野生動物在大森林中的一棵樹下,罹患重病,誰會來醫治他?誰會給他服藥?誰會問候他的健康?誰會為他取得食物和飲水並餵食他?他身體很健康時,會在林間和湖(畔)漫步,尋找食物和飲水。當他在林間和湖邊吃飽喝足後,便會依野生動物的習性,四處閒步和休憩。一位虔誠的僧侶也如是,會像動物一樣遊歷四方和四處漫遊,但之後會去更高境界。一如野生動物獨自四處遊歷、四處棲息,總能取得食物,因此一位托缽雲遊的僧侶,不應輕視或責怪(他獲得的食物)。我將效仿動物的這種生活。』『好吧,吾兒,如你所願。』在獲得父母的允許後,他捨棄了他所有的財產。『如果蒙您們的允許,我將效仿動物的這種生活,這種生活令人免於一切憂患。』『去吧,吾兒,如你所願。』當他使其父母再次允許後,他永遠放棄他的任何財產所有權,如同蛇蛻皮一般。他放下他的權力和財富,他的朋友、妻兒和親人,彷彿拂去腳上的塵土一般,然後離去。他恪遵五大誓願,修持五種謹慎行[行為準則],並受護於三種防護戒律[避免不當行為的規則],他身心皆精進修苦行。他沒有財產,沒有我執,不執著,不驕慢,平等對待所有會動與不會動的眾生。他不掛懷(托缽)的成敗,對喜與悲、生與死、貶與褒、榮與辱,皆淡然處之。[…]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