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下载 Docx
阅读更多
孔子教学以「有教无类」著称,培育了一群忠诚的弟子。在接下来的十四年里,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。他向各国诸侯献策,担任顾问,希望能找到一位能实行他仁德治国愿景的人。有一天,楚国的宗室贵族叶公向孔子的弟子子路询问孔子的品格。子路沉默不语。后来,孔子听说之后,就回应说:「为什么不这样说呢?他说的是我这个人啊—我常常因专注学习而废寝忘食,因追求真理而忘记忧愁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」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多数统治者更热衷于权力和军事征服,而非道德哲理。孔子和他的弟子处境艰辛,屡遭拒绝且面临饥饿、危险和饱受屈辱。尽管如此,孔子从未失去信心,坚信他的哲理是恢复社会和谐的关键。他说:「只要有人愿意任用我,一个月内就能见到成效,三年之内必定有所成就。」鲁国的权臣季桓子曾与孔子意见不合,最终却后悔曾经那般对待这位伟大的明师。他后来病倒临终时,懊悔叹息,坦言鲁国曾经站在强盛的边缘,却因为他拒绝孔子,阻碍了鲁国的兴盛。季桓子意识到自己的大错,他召来其子暨继承者,季康子来到身边。他语带急切地嘱咐说:「我即死,若必相鲁,相鲁,必召仲尼。」尽管毕生面对无数挑战,孔子曾言:「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。知我者,其天乎!」相传孔子在七十三岁时,他梦见自己坐在大殿堂两楹(两柱)之间受人祭奠馈食。七天之后,他安详辞世。《史记》作者司马迁对孔子深为敬仰。他观察到孔子以其谦逊风范,备受尊崇逾十代之久。文人们一直尊孔子为德行与智慧的典范,奉其教诲为伟大明师的教理。在二○二一年一场会议中,我们挚爱的清海无上师(纯素者)向我们开示:「你们要明白,孔子是一位学者、诗人。他的诗歌、散文都写得很好,他在灵性上有很高的领悟。而他想做的就是帮助世人开悟,让他们不再互相打仗,不再杀害动物(族人)或人类。那就是他的工作,他在那个时代的使命。」孔子的教理最终被编纂为《论语》,这部基础文献汇集了孔子的伦理、政治和道德观点,为儒家思想的持续研究奠定了基础。